新乡南区将建公立振中路小学 预计2018年投入使用
2016年在新乡道清路小学学区划分后,引发许多南环以南业主家长的不满,认为教育资源失衡,对南区适龄儿童不公。高新区原有公办小学3所,民办小学3所。目前高新区规划再新建公办小学三所(南环以南1所,南环以北2所)、公办中学一所。目前新建21中已于201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道清路小学已于今年8月完工并投入使用,据记者了解,高新区计划明年在南区新建一所公立小学--振中路小学!
振中路小学建设项目位于新乡市南区振中街与文岩路交叉口西南角,预计将于2017年6月在正式开工建设,建设周期1年。振中路小学为六轨制公办小学。建成后将缓解高新区新飞大道以西片区入学难问题;同时结合已建成的道清路小学,根据实际居民入住情况尽量覆盖南环以南高新区城区片。此外高新区在南环以南午阳路与海河路之间保留有80亩教育规划用地,计划在午阳路与新一街交叉口附近新建新一街小学,建成后将有效缓解新飞大道以东、南环以南高新区城区片学位紧张问题。
南区公立小学位置
新乡市道清路小学位于高新区牧野路与道清路交叉口东南角,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13095.69㎡;为六轨制公办小学,设计容纳36个教学班、1620个学位。学区范围为南环路以北、化工路以南、新飞大道以东、新二街以西(东台头小学的学区除外),及金色奥园、奥园康城和金博城小区。
根据实地摸排调查,目前该校学区范围内存在已建和在建住宅小区22个,其中已建成小区19个,在建小区3个;总人口约为3.5万人。按照我国城镇地区适龄入学儿童占总人口千分之十二的比率计算,预计今年片区内小一新生人数为410人左右,该人数已超过1年级270名学生的接纳能力。小一新生录取时,优先录取片区内证件齐全符合条件的学生。第一轮招生结束后若有空余学位,则会对片区以外符合录取条件的生源进行摇号录取。
道清路小学
新乡市红旗区范围内47所小学的总体详细规划
红旗区位于市区的东南方块内,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作红旗区小学规划的时候,把红旗区和高新区放在一起进行教育专项规划,规划居住用地1816公顷,居住人口59.78万人,规划学生数是50813人,规划需要1129个班级。
《新乡市教育发展专项规划(2012~2020年)》(简称《教育专项规划》)对红旗区(包含高新区)内小学的总体规划意见是原址保留8所、近期改造8所、远期控制4所、迁建6所、新建21所。
原址保留的8所学校分别是新区小学、32中(九年一贯制)、和平路小学、渠东小学、河南科技学院子弟小学、专家树人学校、市开达学校、世青国际小学。
近期改造的8所学校市实验小学、红旗区实验小学、金穗大道小学、劳动街小学、向阳小学、东杨村小学、小店镇中心小学、小店镇中学(九年一贯制)。
远期控制的4所学校分别是市外国语小学、31中、北街小学、红旗区第二实验小学。
迁建的6所学校分别是市第三实验学校、西街小学、平原小学、段村小学、西台头小学、新远实验学校。
新建的21所学校分别是育才小学(东校区)、丰华街小学、人民东路小学、乔榭小学、新中大道小学、新智街小学、诚诚国际学校、东敬路小学、新睿街小学、科隆大道小学、科隆大道二小、午阳路小学、新飞小学、河师大小学、海河路小学、东强路小学、道清路小学、东明大道中学(九年一贯制)、马小营南中学(九年一贯制)、高新区中学(九年一贯制)、新一街中学(九年一贯制)。
新乡教育规划:牧野区范围内将新建小学15所
牧野区范围为卫河以北,其中东部经新飞大道向南沿平原路向东的区域,面积较大。在这次《新乡市教育发展专项规划(2012~2020年)》中,对牧野区小学的规划是新建15所、原址保留4所、近期改造11所、远期控制5所、迁建学校6所。
新建的15所小学分别是宝泉路小学(规划中的太行大道西侧)、太行大道小学、新辉街小学、建北二街小学、水泵厂小学、师大北街小学、北环路小学、纬一路小学、新四街小学、宏力大道小学、荣校东路小学、前进东路小学、新五街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原东路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北环路二小。
这些新建小学主要分布在牧野区的东部和西部,也是为城市进一步拉大框架而修建的。
在原址保留的4所小学分别是建设路小学、陵园小学东校区、东风路小学、牧野中心小学。
近期改造的有11所学校,分别是市第一实验学校、新飞大道小学、建设路第二小学、花园小学、西干道小学、牛村小学、王村镇中心小学、黄岗小学、畅岗小学、杨岗小学、牧野区实验小学。
远期控制共5所学校,分别是河师大附属小学、工人街小学、陵园小学、第二实验小学、解放大道小学。
迁建的学校共6所,分别是孙聂秦中学(小学部)、定国小学、吕村小学、牧野花园小学(牧野区新政府家属院牧野花园附近,与原来的花园小学不同)、丰乐里小学、尚村小学。其中孙聂秦中学(小学部)是因为3个城中村改造而合并在一起修建的学校。
总体看来,新乡市政府对教育工作十分重视,曾多次召集各区主要领导及政府有关部门专题研究教育设施配套建设问题,要求市区各区每年建设一所小学,3年建设一所初中,争取3至5年解决教育资源不足问题,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群众就近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持续深化多元合作办学,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了整体办学水平,缓解“择校热”,使新乡的教育资源均衡覆盖、持续发展。